我的朋友晓晨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万宝配资,去年她收到了学生晟铭报喜的消息,原来这学生考上了国内双一流的大学。其他任教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,但我朋友却一点也不吃惊。
她说:“虽然晟铭这男孩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一般般,基本没进过班级前十名,但从他的家庭来看,他必然是属于那种学习后劲足的孩子,只要基础不落下太多,初高中的成绩是能追上去的!”
确实,晟铭自从进入初中后,成绩一路突飞猛进,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!
我也非常认同朋友的这种观点,看看身边有些小学的“学霸”,靠死记硬背能拿到不错的成绩,但到了初高中却越学越艰难,成绩一路下滑;而反观一些小学成绩平平的孩子,初高中却越学越有盼头,学习成绩也足够亮眼。
不得不说,在这背后,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我跟几位名校的班主任都交流过,他们普遍认为:那些能在学业上实现逆袭的孩子,背后都站着“会教育”的家庭。
展开剩余86%那到底是哪些家庭,才能称得上“会教育”呢?学习后劲足的孩子,基本出自五种家庭,快看看你家在其中吗?
一
学习型家庭
我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爱学习的家长,他们不是在“鸡”娃,而是在“鸡”自己。
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:成长在学习型家庭的孩子,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同龄人高出43%。
我知道现在做父母非常不容易,以前我们爸妈能管吃喝就很不错了,写作业和学习是我们自己搞定,考不上就只能出去打工。
而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是变好了,但父母的干预也变多了,我们的期望也非常大,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,所以会使出全力逼孩子好好学习,却忘记了自己也需不断学习。
本来咱们当父母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嘛,现在孩子不一样了,我们得改变沟通的方式方法,要以激发孩子自驱力为前提。
再说,要让孩子把学习当作乐趣,本身就很不容易,我们父母得塑造一个爱学习的氛围。
如果你天天刷手机、不学习,怎么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享受的事呢?显然是不可能的吧!
具体如何做?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、一起进步,做孩子学习路上的伙伴,多看书、多上家庭教育的课程,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、实践,享受学习的过程和成果。
像前文说的晟铭,他父母就是如此,回家从来不看手机,要么看报纸、杂志,要么就是看书学习,最终儿子考上了好大学,他们自己也考了不少含金量高的证,做上了企业的高管,这不就是多赢嘛。
二
有趣的家庭
别看有的家庭,小学阶段要么带娃出去旅游,要么带孩子在家捣鼓好玩的事,他们父母可没闲着,变着法地让孩子“在玩中学”。
像我儿子一个同学的爸爸就是如此,他是工程师,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,带着儿子用废弃物搭建各种国内外闻名的建筑物,我记得上个月做的是“埃菲尔铁塔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家儿子不仅了解了建筑结构知识,还锻炼了动手能力,最重要的是很环保,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。
寒暑假,他们通常也会制定“主题旅行计划”,比如去敦煌前先一起研读敦煌壁画的历史,回来后用绘画和文字记录旅行见闻等。
通常我们都会和他家一起玩,因为这种学习方式,孩子吸收率更高。
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实验发现:通过游戏学习的孩子万宝配资,知识留存率比传统学习方式高出60%。
当然每个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擅长的事情不一样,也不用非得学这位爸爸,咱们可以多跟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,比如下棋、拼图、玩找不同都是可以的。
总之,只要开动脑筋,多运用城市的博物馆、科技馆、学校、社区等资源,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不会枯燥。
家长,别再光让孩子刷题啦,玩也很重要,这样孩子初高中学习的后劲才足嘛。
三
不焦虑的家庭
现在的父母自从有了孩子,一直处在焦虑中,怀孕的时候怕孩子生出来不健康,孩子小怕生病,孩子上学后怕成绩不好,一直焦虑到孩子长大。
其实这种焦虑的状态是不好的,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,这样孩子反而学习没动力了。
我们要做不焦虑的父母,允许孩子犯点小错,尽量心态积极一些,让孩子养成“成长型思维”,未来他的学习才会越来越好。
就像晟铭,他小学成绩一般,父母从来没有批评过他,而是一直鼓励他,让他相信“几次失利并不算什么”,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未来有的是机会。
在几乎没压力的状态下,晟铭快乐地度过了小学阶段,进入初中后发愤图强,终于逆袭了。
四
从小培养了学习习惯的家庭
小学阶段,可以成绩不好,但学习习惯的培养,家长不能忽视。
像晟铭的父母这一点就做得很好,在晟铭小学一年级,他们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每天放学后,晟铭都是先复习当天所学内容,再完成作业,最后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。
周末的时候,他会先整理错题、阅读课外书籍,然后再去做自己做的事,学习和娱乐两不误。
正是这种规律的学习节奏,让晟铭在进入初中后,能够轻松应对增加的学科和作业量。
咱们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,并张贴在显眼处,提醒孩子执行;还可以利用工具辅助习惯养成,比如使用计时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。
五
用心陪伴的家庭
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:得到充分陪伴的孩子,在学习动力和专注力方面,明显优于缺乏陪伴的孩子。
像考上双一流大学的晟铭就说:无论多忙,他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他。
他们会认真倾听她在学校的趣事、烦恼,给予建议和鼓励。这种高质量的陪伴,让晟铭感受到了满满的安全感,也让她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。陪伴孩子真的很重要,但注意要高质量陪伴,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亲子时光,放下手机,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的互动;多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,比如陪孩子一起做手工、运动,共同创造美好回忆等。
教育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,作为家长,与其焦虑于孩子一时的成绩,不如从现在开始,用心经营家庭环境,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因为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万宝配资,而是静待花开的智慧与耐心。
发布于:广东省信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